随着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临近,各地的节日氛围也日渐浓厚。在我国著名侨乡广东省江门市(俗称五邑地区),有着悠久的龙舟竞赛历史。数百年来,它既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一道不变的“龙船景”、一架相邻村庄“走亲戚互串门”加深情谊的“桥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海外同胞、侨胞不远万里回乡观赏盛典或亲自参赛,以洗一身吉祥的“龙舟水”为乐事。五邑各地的龙舟活动形式虽有不同,但聚民心、系乡情是这类活动共同的文化意义所在。 蓬江棠下扒龙船,数百年来今更盛。“划”,在粤语中为“扒”,扒龙船即划龙舟。在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扒龙船活动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西江在棠下镇由西北向东南环流入海,镇内河网纵横,过去人们有以舟楫代步的习惯,所以村民皆善划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扒龙船文化。其中,棠下石头村至今还保留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接龙桥”。石头村的龙船活动全程包括请龙(出水)、出龙(走乡出村)、扒龙(竞渡)、藏龙(将龙船再次沉入河道里)等步骤。在扒龙船期间,每天吃的饭被称为“龙船饭”,“龙船饭”通常只有3样菜:即头菜炒辣椒、鱼煮瓜和青菜。吃“龙船饭”又以端午节晚上最为热闹,因为在这一天各村的出嫁女、亲朋好友都会携儿带女赶来观看龙船竞赛,吃“龙船饭”沾龙气。2012年,棠下镇组织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赛,共有21支龙舟队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江门市江海区礼乐镇的龙舟竞渡活动也有着300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比赛模式:参赛的队伍要在全长5公里到8公里的赛道上来回往返14次,需划龙舟3个多小时,组织者在赛道上下设置了两道龙门、8个标桩,每个标桩上都插着标旗,每到一道龙门由艄公拔取标旗后方可返航,获得第1名的村要请戏班到村中表演3天3夜的粤剧,免费供村民们观看。这里还有一个“晒标”的习俗,即获胜的村子要带着锦旗、奖匾,划着龙舟到其他各村分享胜利的喜悦。1996年6月26日至28日,江海区政府主办了首届江门国际龙舟“高路华”杯邀请赛,不但有当地的江门市队、江门江海队参赛,同时吸引了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等9支国际队伍前来角逐,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江门江海队最终夺冠。礼乐龙舟队还做了龙舟表演。 早在乾隆年间,鹤山市就有了举办大型龙舟竞赛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的赛龙舟活动蓬勃发展,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三夹腾龙”。每年端午节前,鹤山的龙舟便集中在三夹河附近竞渡,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节前,龙舟运动员一般会集中训练,而此时,村里的妇女们也行动起来,积极为本村的运动员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比赛开始前,龙舟依次通过“龙门”,进入赛场,当主持人将手里生猛的鲤鱼抛入河中时,比赛正式开始,河道两旁便会鞭炮齐鸣、锣鼓喧天。1998年5月28日、29日,鹤山市古劳镇在石劳围举行了“振兴杯”龙舟赛,有13支队伍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吸引了7万群众观看。 在龙舟竞渡中极具文化经济价值的要数开平市的活动了。“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划出屎,初五初六扛过基,初七初八沤泥屎”,这首民谣描述的正是开平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场景。每年的端午节,在潭江水口镇的河道两旁总是彩旗飘飘,万人空巷,来自开平各地的龙舟队伍,都会在此竞渡一番。除了端午节外,遇到重大活动也会举行龙舟竞赛以庆贺。1963年8月1日,潭江大桥建成通车时,当地人也举行了龙舟竞赛庆祝这一盛事。改革开放以来,开平市政府几乎在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办龙舟赛,并以此为契机,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一大批侨资、外资,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