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德兴隆商店旧址,位于井店镇南街。 1941年后,由于敌祸天灾,沙区抗日根据地缩小,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加之敌人的经济封锁,各种物质及生活用品严重匮乏,财政极度困难。为了战胜经济困难,巩固沙区抗日根据地,1942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工商总局局长王兴让来冀鲁豫边区视察工作,向行署工商局局长杨寿山等人传达了要在沙区抗日根据地商业比较发达的集镇,建立公营商店的指示。不久,行署工商局派李忠等人,在井店镇一家私人杂货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公营商店。 1942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工商总局派赵明琦、樊近真、谷文军、任克等来到沙区,加强工商局和商店的领导,组建了冀鲁豫行署第四工商分局。同时,总局拔法币20万元,在李忠等经营的商店基础上,正式建立了沙区第一个公营商店,由冀鲁豫行署命名为“德兴隆”商店。马一之任经理,李忠任副经理。下设会计、营业、保管、总务四个股。1943年夏又增设交际股,专门负责对敌占区开展工作。商店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樊近真;设立了监委,监委左纬之,后换张品修和孙岩。商店受冀鲁豫行署第四工商分局、高内县政府双重领导。 “德兴隆”商店的任务与作用:一、保证抗日武装部队的给养及人民必需品的供给。二、努力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三、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德兴隆”商店建立时,正值“四.一二”大扫荡之后,因此,救灾工作成为德兴隆商店的中心任务。 为此,“德兴隆”商店,一是在根据地内采购;二是利用各种关系,从卫河西敌占区的五陵、任固、汤阴、安阳等地套购或用棉布、皮硝、小盐从太行换购粮食;通过以上办法商店共采购粮食200多万斤。与此同时,商店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从安阳、临漳一带购进棉花,然后通过村政权贷给妇女纺线织布,商店统一收购棉布,以粮为报酬,保证了群众的生活,也解决了部队的穿衣问题。从1942年至1944年,商店贷棉花200多万斤,收棉布50多万匹,一半以上用于做军衣,另一部分运往卫河以西敌占区换棉花。此外还大量收购和推销皮硝、土碱和小盐提高了灾区群众的抗灾能力。 “德兴隆”商店,一方面采购大量粮食充实市场,同时配合工商部门,平抑粮价,统一价格,取缔不法行为。1942年冬,为稳定粮食市场,防止私商哄抬粮价,“德兴隆”商店在井店东街成立了“济众” 粮店,1943年春因“济众”粮店太小,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又在井店东街成立了“利丰”粮店。同时,先后在路州、梁庄等地成立了“沙区救灾调剂所”,扶持农民生产救灾。并在卫河边的后苇草坡设立了“德益恒”商店,加强同卫河西敌占区的贸易往来。 为了沟通与敌占区的商业联系,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德兴隆”商店相继同安阳、邯郸、临漳、菜园、任固、五陵等地的商号、贷栈以及伪匪武装建立了联系,疏通了冀鲁豫与太行根据地的经济来往。太行的大批山贷和沙区的地方特产畅通无阻地往来于长达百里的敌占区,并从敌占区采购了大批紧缺物品,如枪支、弹药、药品、盘纸、油墨等。 解放后,“德兴隆”商店门市,成了内黄新华书店井店分店。 沙区德兴隆商店旧址.德兴隆商店工作人员 沙区德兴隆商店旧址.德兴隆的运粮船队 沙区德兴隆商店旧址.冀鲁豫区工商局为商店工作人员颁发的工作证. 沙区德兴隆商店旧址.德兴隆商店发行的冀鲁豫米票 沙区德兴隆商店旧址.德兴隆商店旧址(井店北街新华书店) 沙区德兴隆商店旧址.德兴隆商店仓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