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学理论有句名言:“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简言之即“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我从1988年做档案工作起就受这样的教育。 我在档案局办公室工作的十年里,印象最深的工作是:在起草完文件后,经领导修改、签发并 印制,便将底稿、发文处理单和文件正文合在一起保存,准备归档。其后在业务指导科工作的十几年里,每到一个单位指导档案工作,看的问的最多的也是底稿和发文处理单是否归档保存。这样就有一个疑问一直萦绕着我,底稿和发文处理单是文件吗?如果是,为何不一并发给收文单位?如果不是,那又为何要与文件正文一道保存?由此,使我渐渐认识到档案并非由文件转化而来,而是直接形成的,也就是档案形成在前。本书是我十几年来对“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观点思考与论证的结果。 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可以解释许多“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观点无法解释的理论问题。诚然,它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哪怕它只要能比“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观点多解释一个理论问题,也算为中国档案学理论添砖加瓦了。或许它是个谬误。只要经过论证,它确实是谬误,那也算为后人趟了回路,说明此路不通,为后人提供一个反面教材。 我诚挚地感谢《中国档案》杂志总编吴红、《档案管理》杂志总编蔡千树,是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才使得“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这样有违“传统”、离经叛道的观点得以发表。同时,感谢王茂跃、刘子芳、张翠华、郑文等,是他们的商榷文章,促使我做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感谢吴雁平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也感谢朋友们、亲人们的支持和帮助。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谬错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东斌 2015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