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地市频道: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焦作鹤壁新乡安阳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精神文明建设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界论坛
档案界维基百科 《档案工作》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预约服务 馆藏珍品展厅
网上调查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历史时空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时代变迁 记忆中的免费教育和公费医疗
更新时间:2011-4-25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时代变迁 

记忆中的免费教育和公费医疗

 

  1958年4月20日,河南省遂平县成立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刚成立不久,就放了一颗震撼全国的“大卫星”: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3个月内,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就达30万人之多。

  让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载入史册的不单是放“卫星”,它出台的简章,一时间成为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性文件。随后,全国人民公社化热潮风起云涌。人民公社给热血沸腾的群众带来了什么?他们享受了怎样的教育和福利待遇?

  □记者孟冉文图

  办教育

  按照“四集体”原则读书

  1958年,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土山村成立了小学,全社五年级和六年级的适龄儿童都集中在这个学校学习。周留栓当时就读六年级。

  “不交任何费用,全是公社出学杂费。”周留栓说,他们每天上8节课,星期天休息。学习不紧张,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下地薅草、逮虫、插秧,上山捡矿石炼钢铁等活动。“我们那时的学习主要是服务于形势需要,生产劳动最重要。”周留栓说,他们是按照“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所谓“四集体”原则上学的,升学压力并不大。

  人民公社提出的教育思路是学习与劳动密切结合。档案显示:“设立小学,做到所有学龄儿童都能够入学,所有青壮年都能够补习到高小程度。在小学的较高年级,实行半工半读……”

  与周留栓不同,当年18岁的韩楼大队村民钟栓上的是初二,推行的军事化管理让学生们备感学习紧张。“我们学校叫玉山中学,全校1000多人,每年还要交20多元学杂费,吃住在校。”钟栓说,那时他们虽然每天都搞军事训练,经常打靶,课余随群众上山开矿,但学习抓得很严,考试时为防止作弊,不同年级的学生全拉到操场“插花”,抄都抄不成。“结果1960年升高中时,俺班54个同学考上53个。”钟栓说。

  采访中,许多曾经历人民公社的老人提及教育问题,认为公社的教育初衷有着积极的一面,在不过分强调教育成本的情况下,由公有制体现出来的教育过程和成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当时的物质积累尚未达到足以支撑这种教育形式带来的经济负担,加上随后到来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此种让多数群众拥护的教育模式逐渐瓦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公社对幼儿的教育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58年,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韩楼大队设立幼儿园,目的是“使妇女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从事生产”。公社委任赵长玉——一个有两个女儿的年轻寡妇当幼儿园园长。

  今年96岁高龄的赵长玉身子骨硬朗,超强的记忆力和高昂的声调让人很难相信她已是个耄耋老人。

  “俺30多岁死了丈夫,没再嫁人,解放后当过互助组长、初级社社长、妇女队长,领着群众干了一辈子活儿,到今儿也不操家庭的心。你问问,俺带着7个妇女垛麦秸垛的事谁不知道?”赵长玉满脸皱纹藏着得意的笑,她活在当年的冲天豪情里。

  幼儿园接收了53个孩子,6个女老师,一个厨师。“孩子学习、吃住在园里,全不收钱,米饭、面条、油馍,想吃啥做啥。有一年春节前俺从信阳开会回来,孩子们抱着我哭闹说没吃上火烧,俺恼了,把厨师训了一顿,连夜做,一人分3个,管饱。”赵长玉说,她跟幼儿园的孩子感情非常深,到现在那些孩子还把她当亲娘对待。1962年幼儿园撤销,3个从郑州来的老师回城后,多年来仍不断给赵长玉写信、寄东西,“俺大字不识一个,可活得滋润着呢……”老人幸福的喜悦溢于言表。

  如今,幼儿园园址早已变成村民宅院,曾受到省领导敬酒、获得劳模等荣誉、曾在外国记者面前侃侃而谈的赵长玉也已归于平静晚年。在岈山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人民公社带给一个老人的无限风光正渐渐被时间淡忘……

  搞福利

  生孩子发补品看病免费  

  与其他地方一样,如今岈山乡的农民也正享受着新型合作医疗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每人交10块钱,看病按比例报销,国家政策好啊。”79岁的韩楼村村民钟宝华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他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而实行“新农合”后,他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其实,人民公社那会儿就提出要逐步推行公费医疗,也不缺医院和诊所,我们也确实享受到了便利,可惜时间太短了。”钟宝华说。

  根据简章:“公社设中心医院,能收容一般重病号;大队有门诊所,诊治轻病号;生产队有保健员和接生员……医务人员的工资公社发放,社员及社员家庭成员就诊,均不收费。中心医院对无法治疗的特殊重病号,应介绍到适当医院治疗,并负责开支旅费和医药费……”

  据钟宝华讲,那时中草药都是群众上山采集的,西药是国家配给的,挂号看病都不收费,对坐月子的妇女不但不要钱,还有补助呢。

  “俺大队有两个妇女经过培训后,当了保健员和接生员。”身为幼儿园园长的赵长玉同时兼任妇幼院和敬老院院长,被人戏称“三院(园)长”。她说,妇女生孩子一个月内,每人会分到3斤鸡蛋和2斤红糖的营养品。

  “有时接生员农忙顾不过来,俺帮着接生,还别说,经俺手接生的3个小孩都活得很好。”赵长玉自夸她是个“爱学习爱实践的人”。赵长玉管理的敬老院共有10多个老人,紧挨着诊所,平常老人有个头疼脑热,不耽误治病。“妇幼院和敬老院随着幼儿园存在了4年,后来就不中了。”老人说,公社成立时还打算建疗养院,建公墓,但最终没建成,“不过那时老人生活得还真不赖,医生呀、领导啊都负责得很”。

  记者注意到,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对群众的分配是“逐步推行工资制”,档案显示:“在收入稳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规定每个劳动日的价值,每月按照社员实做劳动日多少发给一部分或全部劳动报酬,逐月所发工资可以有多有少……”

  记者问赵长玉是否领过工资,她笑笑:“从没领过,都是记工分。1958年夏天俺从郑州开会回来,县妇联给俺发了6块钱劳模奖金,就那一次。”

  遂平县档案局局长张子明告诉记者,根据现存档案记录,1958年9月,公社曾召集群众开过一次发薪大会,仅此一次。“那时每月最高工资6元,听说后来有的生产队也给社员发过两三次工资,肯定也不会有多少钱。”张子明说。

  小学教育免费、医疗推行公费,对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人民公社来说,钱从何来?

  收支账

  公积金公益金惠及社员  

  简章第二十二条的记载,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根据档案:“公社每年的全部收入,按照各项目进行分配:扣除当年度消耗的生产费;扣除公共财产的折旧;向国家交纳税收;支付社员口粮;支付社员的基本工资和奖励工资;留下公益金,用于教育、卫生、文化及其他福利事业。公益金一般不超过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五;其余部分,全部作为公积金,用于储备和扩大再生产(包括交通建设)……”

  记者把这段话读给钟宝华听,这个曾任韩楼大队会计的79岁老人笑了:“没错,公社的教育、医疗等经费就是从公益金里支出的。”他介绍,那时设了会计、保管员、出纳3个岗位,其中会计光管账目,不管钱;保管员又分现金保管和粮食保管,但不管账;只有见了会计和保管员的签字和印章,出纳才可以向群众发放口粮和支出公益金。公益金归大队集体所有,是按计划开支的,需要多少由公社统一安排。“表面看是集体出的钱,但由于群众的财产都充公了,创造的价值也是公家的,实际上每笔费用还是摊到了群众头上,只不过学费啦、医药费啦不针对群众个人收取,公社直接对集体收钱,然后用于学校和医院,所以就变成了公费办学办卫生啦。”钟宝华说,因为那时修路架桥等农田基本建设开销比教育、卫生事业大,公积金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也比公益金高,占到10%左右。

  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记者查阅了不少档案,走访了当年的见证人,但无从得出具体的数目,倒是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人民公社成立1年多后,教师、医务人员的工资已难以为继,到1962年这些政策基本形同虚设了。随着老师的减少,小孩子多半不再上学,群众生病大多自采草药治疗。”

  “食堂散伙了,幼儿园没了,老师走了,医生少了,群众干活没恁积极了,收入当然也低了,公社基本上剩下了一个壳儿。”韩楼村几个老人说,他们不明白当初幻想的美好生活怎么一下子成了那个样子?地里的粮食并没有因为农业专家和大学生们的指导变得那么高产,“卫星田”还是亩产百十斤小麦,他们还是时常填不饱肚子。

  慢慢地,曾经热闹非凡的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变得冷清,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渐渐少了,尽管在他们的意识里还过着公有制的日子,但有的人开始不情愿把自家的东西拿去充公了。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我们都能及时了解中央的政策。”韩楼村村民说,得知国家对农村教育倾斜,取消了农村孩子的学杂费,他们打心眼里高兴;知道国家出台了“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物权法》,他们既安心又感叹:“‘一大二公’让我们过上了短暂的幸福生活,也让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俺明白了,只有一个个小家庭富足了,才能给全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反过来社会也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挣钱的机会。”

  眼下,韩楼村有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他们用挣来的钱盖起了新房,添置了家具,供养他们的后代读书学习。“俺这地方偏僻,交通、信息都不太通畅,但是托国家富民政策的福,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迈呢!”老人们说,虽说现在日子过得艰难些,但总会越来越好的。

  新时代

  岈山迈开步子向前走  

  2006年6月,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殊荣让周留栓很宽慰。

  1983年10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的发布,全国各地存在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结束了历史使命。

  “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1983年10月撤社改乡的,但作为纪念,保留了公社办公地。”周留栓说,改乡时,群众的情绪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波动。“已经进入改革开放阶段,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这很正常。”周留栓说。

  新成立的岈山乡重新划分了管辖区域,把过去的20多个高级农业社分出去一部分,只保留了13个行政村。目前全乡面积97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人,3.6万亩耕地。规模变小了,人口变少了,生产形式和结构调整了,岈山乡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我们发展得不错,特别是最近5年来经济实力一年比一年强。”岈山乡乡长王建辉告诉记者,自2002年至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2元,教育、卫生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长足进展。“在刚结束的岈山乡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今后5年的工作目标,特别要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事业。”王建辉说,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很具有开发价值,通过各种旅游推介活动,要让这些人文景点和国家4A级岈山自然风景区互相映衬,提高美誉度。

  “以往,岈山因为人民公社出名,现在以风景区出名,我看不管靠哪种渠道出名,都能促进和改善我们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呢。”周留栓说,他对人民公社怀有朴素的感情,打算一直在这里当义工,把他所了解的、所感悟的、所反思的告诉更多的游客:“做事情靠头脑发热是不行的,过分讲究形式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尊重社会发展和客观经济规律,才能创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线索提供刘志远河南省档案馆咨询电话0371—65901274  

当年的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办公楼


友情链接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 用户登录